新闻资讯

金融危机下中国应该做什么
作者:管理员    发布于:2012-3-6 11:22:04

    “不可兑现的纸币几乎总是成为使用它的那个国家的一个祸根”。

      我们不是有一批人一生下来就赌咒发誓,说咱们一定要做出口生意,这是相对价格的信号——在这样的汇率下就是出口走得顺。

     中国经济的一个问题是有刹车不用,到路上就挖沟

    经济形势好,改革就是口号,非要到不好的时候,才可能出现比较实质性的改革,过去多少年来都是这样的。

   今天来参加经济形势讨论的人数前所未有地多,说明经济真的遇到了不小的困难。

   困难是一起来的,主要有四个方面。

第一,为给过旺的外需“让路”,近年对国内生产与投资活动,不得不执行抑制性的调控措施,这些措施累计起来逐渐发生了作用;

第二,高度的外向依赖遇到了重大转折——美国和欧洲的金融危机影响到市场信心和实体经济,需求收缩,连带影响到中国出口增长的下降;

第三,这几年国内在出现通货膨胀之前,先有一个资产价格的大幅上涨,然后市值暴跌,使相当一批家庭和企业,在资产账上损手损脚,面临严重的财务压力和心理调适;最近一些公司濒临关门倒闭,并不仅仅是订单萎缩,还要加上成本压力与资产市场受到的重创,所以困难是复合的。最后就是转型经济中尚存的价格管制和产业管制,使经济调整不那么灵敏。

祸起货币

如何看待这些复合的困难?

外需突然下去了,与美国的经济变化有关。那就先看美国。

    美国基本面很有特点。这一段媒体集中报道,金融衍生品的神奇链条怎样把次贷危机传播到了全球。不过,无论次贷还是金融衍生品,都是形式变换。在内容上,我们还要问,美国究竟哪来那么多钱的呢?你看美联储的基准利率1999年还是8%,现在降到了差不多1%——美国是用基准利率控制货币量的——基准利率这样低,这些年可真的是钱淹美国了。不过,那天量的钱可不是来自美国的储蓄。美国人的储蓄很少,除了社保、保险方面的一些积累,美国家庭储蓄率非常低;美国政府自伊拉克战争以来,债台高筑,在此次大手救市之前,美国财政赤字就高达5000亿美元,美国国债要占到他们GDP的60%;美国公司也是大量负债,最近倒闭的大名鼎鼎的机构,个个都是高负债。加到一起,美国整体债务达到GDP的350%,其中大部分(60%)是从其他国家借来的。

    为什么美国人可以过那样一种高消费、低储蓄、高负债的生活呢?怎么看,这也与美元作为世界储备货币的地位是分不开的。那的确是一种独一无二的地位:美国人印钱,全世界很多国家的家庭、公司、政府都乐于持有,特别是以美国债的形式来持有。多年前美国一位副财长说了一句令很多人感到无奈的话,“ourmoney,yourproblem(我们的钱,你们的麻烦)”,夸张地反映了美元的独特地位。人们当然可以批评这是美国的霸权,更可以接受流行指控,说那是美国佬的阴谋。问题是,上世纪70年代就正式脱离了金本位的美元,为什么仍然维持了全球主要储备货币的地位?我想我们不妨考虑另外一种解释,那就是相比于更多其他国家更滥的货币,法定不可兑换的美元还是比较“硬”。从长期看,总是良币驱逐劣币,尽管这里的良币仅仅是相对“良”而已。

   不过,新世纪前后在多种因素的作用下,美元不但没有变得更“硬”,反而像上世纪60年代越战后的情况类似趋向疲软。全球化使得更多的经济体持有更多的美元,而对美国来说,既然大手降息也没有引起美国国内明显的通胀,那么迫于一次次的短期压力而增加货币供给,又何乐不为呢?

   问题是,在全球化的环境里,“别人的麻烦”积累起来也会变成美国的麻烦——那么容易就借回来的钱,是美国次贷和金融危机的“内容”,也真把美国的金融业给淹了。后面的一连串故事,讲到底是钱涌美国、钱淹美国的结果。现在不少人认为次贷危机祸起市场、祸起华尔街、祸起贪婪。不妨听听另外一个看法:祸起货币。费雪在1911年说过,“不可兑现的纸币几乎总是成为使用它的那个国家的一个祸根”。这是至理名言,对美国也不例外。

 

无可持续的循环

    从美国以外看,今天很多国家已成为堂堂美国的债权国。不论别人,中国能借给美国的钱,可是一块一块美元挣回来的。主要就是制造业产品出口,“中国制造”越来越旺。作为一个农民占人口多数的国家,这是了不起的成就,没有改革开放,根本无从想象。问题是,当贸易顺差增长过快、中国外汇储备积累过多的时候,成就本身也构成了严峻挑战。

    对内看,源源不断的顺差进入中国,迫使央行被动放出基础货币,国内货币形势就走高了。这几年这个热、那个热的,讲到底都是因为货币热。2007年中,过量的货币终于从地产热、股市疯狂冲进了CPI,这新一轮通胀可不是从天上来的。历史经验说,通胀起来的时候,非及时治理不可。这就是去年年底从紧货币政策的由来。其实,沿海地带制造业的成本急升,在2004年后就出现了。过去订单好,还可以容忍。一旦订单骤降,水落石出,出口行当就度日艰难。弗里德曼的名言,讲通胀是一种货币现象。现在看,资产价格狂涨狂落也是货币现象。只不过今日中国之货币过多,不是因为传统性的财政需要导致的货币超经济发行,而是来自于日益巨额的顺差。

    对外看,中国的外汇储备多了,“储”的风险总量就上升。反正对外国持有的美元资产而言,只要美元贬损,中国持有的美元资产也就跟着贬损。在美元资产以外发现新的投资机会,当然是有的。但中国这方面的人才和知识储备,比起直线上升的外汇储备来说,远远不足。一个国家与一个家庭一样,有余钱而缺乏相应的投资能力,是祸不是福。

    挑战提上了日程:这样的循环究竟还能不能持续?现在看,难以为继。钱淹美国他们受不了,次贷危机搅得天下大乱。这也说明首先是美国模式难以持续——低储蓄、高消费、高债务难以持续——不是这里出问题,就是那里出问题。转过来,中国也难免受到牵连——高度外向依赖的经济遇到国际订单下滑,连锁反应由外而内。

    这里涉及到汇率的分析。因为中国制造的产品,究竟能换多少美元,由汇率决定。过去主张固定汇率有个理由,就是固定汇率制度可以使其他国家不能滥发货币,否则那个汇率就守不住。这有道理。不过,需要一个前提条件,就是固定汇率的那一端挂住的美元必须是强币,若如不是——新世纪以来明显不是——固定汇率就会把美元之软输出到全球去。一旦美国模式难以为续,挂到一起的经济体也就一起有了麻烦。